秋枫木,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秋枫木BischofiajavanicaBl.的根、树皮。分布于西南、中南、华东等地。具有祛风除湿,化瘀消积之功效。常用于风湿骨痛,噎膈,反胃,痢疾。
尿桶弓,中药名。为豆科植物亮叶猴耳环PithecellobiumlucidumBenth.的枝叶。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风消肿,凉血解毒,收敛生肌之功效。常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烫火伤,溃疡。
南蛇簕,中药名。为豆科云实属植物喙荚云实CaesalpiniaminaxHance的根、茎、叶及种子。南蛇簕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也有栽培。根、茎、叶具有清热解暑,消肿,止痛,止痒之功效;种仁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根、茎、叶常用于感冒发热,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种仁常用于急性胃肠炎,痢疾,膀胱炎。
甘草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的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具有解毒,利咽,和中之功效。用于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蛇附子,中药名。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hemsleyanumDielsetGilg的块根。植物三叶崖爬藤,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消热解毒,祛风活血之功效。主治高热惊厥,肺炎,咳喘,肝炎,肾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疔疮疖,湿疹,蛇伤。
漏斗菜,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耧斗菜(AquilegiaviridifloraPall.)的带根全草。6~7月间采收,晒干。生于海拔200~2300m的山地路旁、河边或潮湿草地,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味微苦、辛,性凉,归心、肝、脾经,具有调经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月经不调、功效性子宫出血、痢疾、腹痛。
油柑皮,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inn.的树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湿热泄泻,口疮,疔疮,痔疮,阴囊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岗梅叶,中药名。为冬青科植物梅叶冬青Ilexasprella(Hook.f.etArn.)Champ.exBenth.的叶。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发表清热,消肿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跌打损伤,痈肿疔疮。
牡荆沥,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negundoL.var.cannabifolia(Sieb.etZucc.)Hand.-Mazz.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分布于华东及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具有除风热,化痰涎,通经络,行气血之功效。用于中风口噤,痰热惊痫,头晕目眩,喉痹,热痢,火眼。
荔枝叶,中药名。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叶。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具有除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烂疮,湿疹。
因篇幅关系,以归心经性凉的中药只列出前180个,共411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