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钩根,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悬钩子悬钩根Rubus corehorifolius L.f的根或根皮。具有止血疗崩,壮腰健肾,解毒透疹的功效。主治吐血,痔血,血崩,带下,泻、痢,遗精,腰痛,疟疾。
大毛桐子根,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毛桐Mallotusbarbatus(Wall.)Muell.-Arg.的根。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吐血,湿热泄泻,小便淋痛,带下。
鹿藿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鹿藿(RhynchosiavolubilisLour.)的根。秋季挖根,除去泥土,洗净,鲜用或晒干。生于海拔400~1200m的山坡杂草中或附攀树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味苦,性平,归大肠、脾、肺经,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积的功效,常用于妇女痛经、瘰疬、疖肿、小儿疳积。
毛石楠根,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毛叶石楠Photiniavillosa(Thunb.)DC.的根。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各地。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用于泻痢。
苦荞头,中药名。为蓼科植物苦荞麦Fagopyrumtataricum(L.)Gaertn.的根及根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山区有栽培。亦有野生。具有健脾行滞,理气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痢疾,腰腿痛,跌打损伤,痈肿恶疮,狂犬咬伤。
油头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圆舌粘冠草MyriactisnepalensisLess.的根或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江西、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透疹,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痢疾,肠炎,中耳炎,麻疹透发不畅,牙痛,关节肿痛。
广枝仁,中药名。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PittosporumglabratumLindl.的种子。分布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具有清热利咽,止泻之功效。用于虚热心烦,口渴,咽痛,泄泻,痢疾。
棱萼母草,中药名。为玄参科植物棱萼母草Linderniaoblonga(Benth.)Merr.etChun的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腹泻,痢疾,乳痈,肠痈,疮疖肿毒。
水鳖蕨,中药名。为铁角蕨科植物水鳖蕨Sinephropterisdelavayi(Franch.)Mickel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甘肃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止咳之功效。用于湿热痢疾,肾炎水肿,肺热咳嗽。
水杨枝叶,中药名。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SalixsinopurpureaC.WangetCh.Y.Yang.的枝叶。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久痢,黄疸,痈肿疮毒。
因篇幅关系,以归大肠经性平的中药只列出前180个,共414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