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叶藤,中药名。为萝藦科植物蓝叶藤MarsdeniatinctoriaR.Br.及绒毛蓝叶藤的茎皮。蓝叶藤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台湾、湖南、西藏等地。绒毛蓝叶藤分布于台湾、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除湿,化瘀散结之功效。常用于风湿骨痛,肝肿大。
轮叶景天,中药名。为景天科植物轮叶八宝Hylotelephiumverticillatum(L.)H.Ohba[SedumverticillatumL.]的全草。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劳伤腰痛,金创出血,无名肿痛,蛇虫咬伤。
萝芙木茎叶,中药名。为夹竹桃科植物萝芙木Rauvolfiaverticillata(Lour.)Baill.及同属多种植物的茎叶。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苦,性凉。归肺、脾、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降压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跌打瘀肿、毒蛇咬伤、高血压。
罗盖叶,中药名。为忍冬科植物淡黄荚蒾ViburnumlutescensBl.的叶。分布于广东、广西。具有活血,除湿的功效。主治跌打肿痛,风湿痹痛。
栗花,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的花或花序。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具有清热燥湿,止血,散结之功效。常用于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瘿瘤。
芦荟花,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AloeveraL.var.chinensis(Haw.)Berger.等的花。斑纹芦荟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具有止咳,凉血化瘀之功效。常用于咳嗽,咳血,吐血,白浊。
蜡瓣花,中药材名。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中华蜡瓣花的根皮。全年可采。功能主治为:治风蛇落肚症。
老鸦花藤,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密绒毛油麻藤Mucuna wangii Hu或长荚油麻藤 Mucuna macrocarpa wall的茎。具有舒筋活络,调经的功效。主治风湿骨痛,小儿麻痹后遗症,月经不调。
腊瓣花,中药材名。本品为金缕梅科腊瓣花CorylopsissinensisHemsl.,以根皮、叶入药。功能主治为:主治恶寒发热,呕逆心跳,烦乱昏迷。
栗花灯心草,中药材名。本品为灯心草科栗色灯心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名:JuncuscastaneusSmith[J.tricepsRostk.]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功能主治为:清热;利尿。主热病烦渴;小儿烦躁;夜啼;咽喉肿痛;目赤目昏;小便不利。
因篇幅关系,以字母L开头的中药名只列出前180个,共60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