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涎,中药名。为鸭科动物家鹅Ansercygnoidesorientalis(L.)的口涎。以华东、华南地区饲养较多。具有软坚消肿之功效。常用于稻麦芒或鱼刺鲠喉,鹅口疮。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原羚角,中药名。为牛科动物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Hodgson、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 Buchner的角。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主治久泻。
鲛鱼,中药名。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Mustelus manaso Bleeker或其他鲨鱼的肉。具有补益肺脾,活血祛瘀,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肺脾气虚,咳而短气,倦怠懒言,纳呆便溏,面浮肢肿,跌打损伤肿痛,瘰疬,积聚,臃肿初起。
鳆鱼,中药名。为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Ino、耳鲍H.asininaLinnaeus、羊鲍H.ovinaGmelin的肉。具有滋阴清热,益精明目,调经润肠之功效。用于劳热骨蒸,咳嗽,青盲内障,月经不调,带下,肾虚小便频数,大便燥结。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骨螺,中药名。为骨螺科动物栉棘骨螺Murex pecten(Lightfoot)[Murex triremis Perry]、浅缝骨螺Murex trapa Roding、钩棘骨螺Murex aduncospinosus Beck等的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中耳炎,疮痈肿毒。
鸱骨,中药名。为鹰科动物白尾鹞Cirus cyaneus(Linnaeus)的翅骨。具有止血的功效。主治鼻衄。
鸬鹚骨,中药名。为鸬鹚科动物鸬鹚Phalacrocoraxcarbosinensis(Blumenbach)的骨骼。捕捉后去皮毛及肉,取骨骼晾干,烧灰用。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营巢于芦苇丛中或矮树、峭壁上;广布于我国各地,经驯养后可供捕鱼。味酸、咸,性平,归肾经,具有化骨鲠、去面斑的功效,常用于鱼骨鲠喉、面部雀斑。
鹗骨,中药名。为鹰科动物鹗PandionhaliaetusLinnaeus的骨骼。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冬季迁移至华南一带。具有续筋骨,消肿痛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灯笼婆婆纳,中药材名。本品为玄参科灯笼婆婆纳VeronicapersicaPoir.,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为:解热毒。主治肾虚,风湿,疟疾。
鹤肉,中药名。为鹤科动物丹顶鹤的肉。具有益气,解热的功效。主治消渴。
因篇幅关系,以味咸性平的中药材只列出前180个,共2525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