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剂主要分为行气和降气两类。越鞠丸治疗六郁,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胸阳不振、痰阻气滞之胸痹。肝郁化火之胁痛用金铃子散,而梅核气的专方是半夏厚朴汤,脾胃寒湿气滞证以半夏温中汤治疗。天台乌药散和暖肝煎均为治疗小肠疝气的代表方,其中天台乌药散为单纯的寒凝肝脉所致,而暖肝煎则为肝肾虚寒、寒凝气滞引起。苏子降气汤和定喘汤均为治疗哮喘的代表方,苏子降气汤针对上实下虚证治疗,而定喘汤则主治外感风寒、痰热内蕴者。旋覆代赭汤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之呕吐的良方。
瓜蒌薤白白酒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效。主治胸痹。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等属胸阳不振,痰阻气滞者。
加味乌药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济阴纲目》。为理气剂。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经。症见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四磨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济生方》。为理气剂。具有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之功效。主治肝气郁结证。症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脉弦。临床上用于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炎等属肝气横逆者。
小半夏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为理气剂。具有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之功效。主治痰饮呕吐。症见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天台乌药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发明》。为理气剂。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症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临床上用于治疗睾丸炎、附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属寒凝气滞者。
定喘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摄生众妙方》。为理气剂。具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功效。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症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壅肺者。
补阴平肺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济阳纲目》卷三十一。为理气剂。具有滋阴清热,纳气平喘之功效。主治阴虚火自下逆上而喘。
厚朴温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为理气剂。具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之功效。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症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属脾胃气滞寒湿证者。
半夏厚朴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理气剂。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梅核气。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丁香柿蒂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胃气虚寒证。症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中虚寒者。
暖肝煎,中医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为理气剂。具有温补肝肾,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症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临床上用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附睾炎、鞘膜积液、腹股沟疝等属肝肾不足,寒凝气滞者。
因篇幅关系,以理气剂只列出前15个,共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