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姓的来源


堵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以封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洩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被称为“三良”。因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方城一带),所以又称为洩伯、洩堵寇、堵叔。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堵”为姓,称堵姓。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乐官堵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堵人,氏西周初期乐官中的一种,专职演奏编钟或编磬。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上大夫堵汝父,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堵汝氏,曾在历史上讹称“堵师氏”,还因此衍派出堵氏和师氏两支族人。

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堵敖,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堵敖,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均王称号,出自楚国君主楚堵敖,亦称楚熊堵、楚杜敖、楚庄敖。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缺)堵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郑国有位大夫叫作洩寇的,被封在堵这个地方(进河南省方城县)位王,有加封了伯爵,世称为洩伯、洩堵寇、堵叔。他的子孙后来以他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堵氏,世代相传,就称此为堵姓的起源。

现今全国包括无锡、上海、山东滕州、湖南常德、安徽固镇、河南原阳,都有为数不稀的堵姓人分布。其中河南新乡原阳有堵庄(1000多人)堵寨(六百多人)两个村;无锡江阴有个堵家村,约有300户人家。全国各地另有零星分布。

三、郡望堂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知兵堂:明朝时堵允锡以户部郎中出任长沙太守,率乡兵剿灭山贼。后来授湖北巡抚,贼人李锦有30多万众,被允锡打得投降。从此军威大振,人们都夸他知兵。

四、得姓始祖()

洩寇(堵叔)。堵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的公族,始祖堵叔是圣君周文王的后裔。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堵姓出自姬姓,堵原是一个地名,是郑国大夫洩伯的采邑,他的后代以邑为氏,世称堵氏,望族出于河南。据《左传》上记载郑国有堵叔。而《古今姓氏书辩证》上指出春秋时期郑国有堵叔。实际上楚国堵敖的后代亦有堵氏。当时的郑国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带,采邑的“堵”在方城县一带,这里是全国堵姓家族的发源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故堵氏后人奉堵叔为堵姓的得姓始祖。


发布时间:2023-12-19

本文标签: 来源

本文链接://www.51sio2.cn/article/r1uss49axoibz.html

版权声明:国学经典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赵姓的来源

赵姓的来源

赵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汉族赵姓源出赢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 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
发布时间:2023-12-19 ► 详细

郑姓的来源

郑姓的来源

郑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子姓。契,是黄帝的后裔,发明刻木记事的人,被赐姓子,其后代汤建立了商朝。 到商王武丁时,武丁的儿子被封为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
发布时间:2023-11-22 ► 详细

沈姓的来源

沈姓的来源

沈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源出赢姓。 黄帝之裔高辛氏帝喾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以猴为图腾,初居于山东曲卓之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故为赢
发布时间:2024-01-09 ► 详细

唐姓的来源

唐姓的来源

唐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祁姓 。 4000多年前的尧时代已有唐部落,也称陶唐氏,祁姓,尧为部落首领,生活在今河北唐县一带。舜继承尧之帝位,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封地
发布时间:2023-12-07 ► 详细

董姓的来源

董姓的来源

董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于董姓。 颛项之子称,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昊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
发布时间:2023-12-23 ► 详细

曹姓的来源

曹姓的来源

曹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 2、由邾姓改姓为
发布时间:2023-12-04 ► 详细

苏姓的来源

苏姓的来源

苏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高阳。 《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
发布时间:2023-11-26 ► 详细

贾姓的来源

贾姓的来源

贾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自姬姓。 西周初,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伯爵贾国为周附庸国。唐叔虞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贾国古城先在今陕西蒲城西南,后迁移到
发布时间:2024-01-17 ► 详细

司寇姓的来源

司寇姓的来源

司寇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己姓,出自西周时期颛顼帝后裔苏国国君苏忿生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颛顼帝的后裔古苏国国君苏忿生,
发布时间:2023-12-23 ► 详细

花姓的来源

花姓的来源

花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源出子姓。 春秋时,宋戴公之子正考父食采于华(今河南商邱南),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大夫孔父嘉,自立华为氏。华氏后分出
发布时间:2023-11-30 ► 详细

蓝姓的来源

蓝姓的来源

蓝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出羋姓。 春秋楚昭王时,楚公族人亹为蓝县尹,故地在今湖北宜城东南,其后裔以邑为氏。这支羋姓蓝氏有2500多年的历史。 2、出自嬴姓。 战国梁惠
发布时间:2023-12-27 ► 详细

养姓的来源

养姓的来源

养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给吴国公子掩佘、烛庸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入吴,其后建立了吴国。吴国传至吴王
发布时间:2023-12-19 ► 详细

楚姓的来源

楚姓的来源

楚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源于芈姓。 出自周成王给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上大夫姬林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
发布时间:2023-12-13 ► 详细

师姓的来源

师姓的来源

师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八。 1、以官名为氏 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辅佐君王的重要大臣皆称师。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职官名称就叫作“师”,如上古时期的
发布时间:2023-12-20 ► 详细

古姓的来源

古姓的来源

古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 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
发布时间:2024-01-19 ► 详细

庞姓的来源

庞姓的来源

庞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高阳氏。 相传在高阳氏颛顼帝时代,有八才子,其一称庞降,亦称庞江,其后有庞氏。其实,高阳氏时代的八才子是当时有影响的八个大氏族,均属
发布时间:2023-12-14 ► 详细

岳姓的来源

岳姓的来源

岳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源出于姜姓,汉族的岳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相传上古时代,尧帝时有诸侯四岳之职,又称太岳、岳伯,是炎国学经典农氏的后人,四岳是一种非常庄严
发布时间:2024-01-04 ► 详细

利姓的来源

利姓的来源

利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七。 1、源于高阳氏,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
发布时间:2023-11-23 ► 详细

刁姓的来源

刁姓的来源

刁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系自竖氏。 春秋时齐桓公宠臣竖刁之后,其子孙以祖父之名为氏。这支刁姓的历史大约有26OO多年。 2、系自貂氏。 战国时齐国处士刁(貂)勃之后,见《姓
发布时间:2023-12-25 ► 详细

郏姓的来源

郏姓的来源

郏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地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成王姬诵定鼎于郏蓐,于是他的子孙中有迁往这个地方居住的,于是改为郏姓
发布时间:2023-12-15 ► 详细

©2025 www.51sio2.cn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联系电子邮箱:电子邮箱
热爱伟大祖国 ♥ 维护民族团结 ♥ 弘扬传统文化 ♥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