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的来源


殷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起源于殷商,出自子姓。

帝喾之子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赐姓子姓。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朝建立了商朝。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中期,商王庚自奄迂都于殷,国号也由商改为殷,史书也称殷商。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是为宋国。在京城的其他商朝王室成员凡没有得到封号的,一概都以殷为姓,其后殷人四散。居于河南商水地区殷河的最古的殷人也姓殷。殷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移居山东的一部分殷姓因为方言的影响,后来改姓衣,殷、衣原本同源。到宋朝时候,一部分殷姓因避讳改姓汤。

2、外族基因的流入

殷姓一直是单一的族群,很少有其他基因的流入。直到清朝初期,满洲八旗音佳氏族全部改姓汉姓殷,并与当地的汉人混居同化,成为东北地区的汉族。因此,东北地区的殷姓中有一部分来自满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泰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阳市。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三国两晋时,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到唐宋时期,殷姓在江苏形成了大族。明朝时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时期,殷姓主要集中于江苏和河南一带。

明朝时期,殷姓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三、郡望堂号

殷姓的郡望有陈郡、汝南、河南等。

殷姓以白燕为其堂号。

“白燕”堂号典出唐朝的大孝子殷亮。传说殷亮的父亲断气三天,心口仍热,两眼不合。殷亮猜想父亲挂念年老的祖母,于是断指剪发,放在父亲的棺里,发誓“一定像父亲在世一样侍奉祖母,请父亲合眼吧”,誓后,父亲果然合上了眼。殷亮侍奉祖母,衣不解带数年,引来一对白色燕子在家门框的横木上筑了窝。殷亮勤奋读书,后来官一直做到杭州刺史。

四、殷姓血型:

殷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6%,A型占29.2%,B型占28.3%,AB型占8.9%。

五、当代殷姓的分布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近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

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青海东北、新疆西北、冀辽蒙交汇地区、黑吉东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为0.12%,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苏皖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发布时间:2023-12-31

本文标签: 来源

本文链接://www.51sio2.cn/article/i1mv31ezx4bgw.html

版权声明:国学经典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李姓名字独一无二 李姓的来源

李姓名字独一无二 李姓的来源

李姓是我国的一个大姓,尤其是唐朝,更是李姓的鼎盛时期,这个姓氏得以建国,李唐皇朝认为皋陶为李姓的始祖。但不管始祖是谁,对于后人来说都太过遥远,而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
发布时间:2023-12-18 ► 详细

张姓的来源

张姓的来源

张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张姓得姓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已有5000年的历史。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提到张姓起源时说:“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
发布时间:2023-11-21 ► 详细

东郭姓的来源

东郭姓的来源

东郭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君主齐桓公子孙东郭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郭,即古代城池的外城围廓起来的部分,称城郭。据典籍《广韵》的解释:“内
发布时间:2024-01-13 ► 详细

汪姓的来源

汪姓的来源

汪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出漆姓。 帝舜时,在今浙江武康地区活跃一支防风氏部落,釐姓,守封、嵎二山。夏朝初,防风氏国君为禹所杀,部落向北迁移。商朝时,称汪芒氏,
发布时间:2024-01-02 ► 详细

田姓的来源

田姓的来源

田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官名 。 田氏之先,职赋田,因为氏。田,即甸,应是被商王派驻在商都以外的农垦的职官,卜辞中有记载。田官为商王提供谷物及龟甲,其官世代
发布时间:2023-12-07 ► 详细

司徒姓的来源

司徒姓的来源

司徒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源于姬姓,出自舜帝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徙”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等事情
发布时间:2023-12-16 ► 详细

鲜于姓的来源

鲜于姓的来源

鲜于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王族后裔箕子支子仲。属于以国名、封邑名合并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箕子,是商
发布时间:2024-01-14 ► 详细

诸葛姓的来源

诸葛姓的来源

诸葛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属于音讹改姓为氏。 据史籍《世本·氏姓篇》记载:“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其后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
发布时间:2024-01-16 ► 详细

颛孙姓的来源

颛孙姓的来源

颛孙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陈国公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尚友录》记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颛孙,是春秋时期的陈国公族
发布时间:2023-12-05 ► 详细

崔姓的来源

崔姓的来源

龚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源自姜姓。 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国,古城在今河南南阳西面。吕国历经了夏、商二
发布时间:2023-12-27 ► 详细

尤姓的来源

尤姓的来源

尤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山越族。 三国吴时,鄱阳尤氏,出身山越族。鄱阳为今江西南昌地区,山越族是秦汉时期东南地区的土著后裔一支,进入晋朝以后都被同化,融入到
发布时间:2023-12-20 ► 详细

云姓的来源

云姓的来源

云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妘姓 为黄帝的子孙颛顼的后代,以祖号为氏。据《路史》载,颛顼后裔有祝融,是云姓的始祖。祝融在帝喾时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员,被后世
发布时间:2023-12-08 ► 详细

闵姓的来源

闵姓的来源

闵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 周武王灭商,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始封于河南鲁山,史称西鲁,后改封山东曲阜,史称东鲁。周公任职于京城,使其子伯禽代往鲁地,史称鲁
发布时间:2024-01-07 ► 详细

楚姓的来源

楚姓的来源

楚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源于芈姓。 出自周成王给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上大夫姬林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
发布时间:2023-12-13 ► 详细

厍姓的来源

厍姓的来源

厍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厍姓系出厍狄氏所改。北周时有厍狄氏,后改为厍姓。 据《后汉书》载,有金城太守厍均。据《后汉书·注》载:“羌中有厍姓,(Shè)音舍。”王先谦
发布时间:2023-12-12 ► 详细

汝姓的来源

汝姓的来源

汝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古代时,
发布时间:2023-12-29 ► 详细

庚姓的来源

庚姓的来源

庚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一。 1、源于官名。 远古尧帝时代,有庾大夫(掌管露天粮仓的官名),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 上古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凛,其后代亦以
发布时间:2023-12-22 ► 详细

童姓的来源

童姓的来源

童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 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
发布时间:2024-01-04 ► 详细

牛姓的来源

牛姓的来源

牛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
发布时间:2023-11-20 ► 详细

暨姓的来源

暨姓的来源

暨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以封地名为氏。 彭祖的后代在商代做伯爵,他的后代有被封在暨的,在今天的江苏省江阴县东莫乡城,也有说法在常熟市的。他的后代子孙于是就以
发布时间:2024-01-08 ► 详细

©2025 www.51sio2.cn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联系电子邮箱:电子邮箱
热爱伟大祖国 ♥ 维护民族团结 ♥ 弘扬传统文化 ♥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