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姓的来源


卓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芈姓。

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包山楚简中又写作悼滑,为楚悼王之后,以谥号为氏。

2、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3、出自他族。

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jik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

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封卓茂为褒德侯,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

三国时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大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

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南安,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明初,山西卓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河南一支乃始迁祖卓隗之后,迁至古澶州(今濮阳市)王助乡后漳肖村。濮阳县、长垣、民权、内黄等地卓姓均由此迁出。

明末满清军队屠川后,有两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甘宁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多此姓。目前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三、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 战国时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离石。

南阳郡 秦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堂号

褒德堂 后汉卓茂,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忠孝堂 宋代户部尚书卓得庆,元兵逼城,得庆与二子规、权并死于难,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墓,卓姓后世子孙以此为荣,遂以忠孝为堂号,纪念这位先人。

其它堂号:西河堂、南阳堂。()

自立堂号:传经堂、近青堂、清壹堂、挽车堂等。


发布时间:2023-12-26

本文标签: 来源

本文链接://www.51sio2.cn/article/3nq9y8rgqbxrk.html

版权声明:国学经典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五行金和水的公司名字 企业的名字是其来源

五行金和水的公司名字 企业的名字是其来源

企业的名字是其来源,这表明了名字的重要性。因此,开公司最关键的事情之一就是起名,同时也要结合公司的特点来起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起的名字是适当的,也能够成功注册。
发布时间:2023-11-28 ► 详细

金姓的来源

金姓的来源

金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九 1、源出金天氏。 黄帝之子元枵,亦作玄嚣,即少昊(少嗥),是黄帝与方雷氏所生之子,名挚,初号青阳氏,己姓。少昊继承黄帝之帝位,以五行之首金统治天
发布时间:2023-12-31 ► 详细

呼延姓的来源

呼延姓的来源

呼延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
发布时间:2023-11-23 ► 详细

魏姓的来源

魏姓的来源

魏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出隗姓。 在夏商时期,西北部落的隗姓鬼方中一支居住于魏地的部落最终发展成了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在今陕西兴平西的马嵬坡,地处秦岭首
发布时间:2024-01-13 ► 详细

薛姓的来源

薛姓的来源

薛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自任姓。 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项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丘西北,后南
发布时间:2024-01-12 ► 详细

侯姓的来源

侯姓的来源

侯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源出仓颉。 据说世上第一位有名望的史官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是中国汉字的发明者,也称苍颉、史仓,又称史皇氏,原称侯冈。侯冈氏族居住于陕西泾阳
发布时间:2023-11-26 ► 详细

万俟姓的来源

万俟姓的来源

万俟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一。 1、万俟姓源于敕勒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敕勒部万俟氏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关于万俟氏的姓氏来源,在史籍《尚友录》中记载:“后魏献帝季茅
发布时间:2023-12-30 ► 详细

淳于姓的来源

淳于姓的来源

淳于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源于姜姓,出自周武王给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原夏王朝时期有一个斟灌国,是姜姓小诸侯,周武王姬发灭商纣之后,将其封
发布时间:2023-12-08 ► 详细

萧姓的来源

萧姓的来源

萧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赢姓。 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
发布时间:2024-01-06 ► 详细

丰姓的来源

丰姓的来源

丰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时期帝喾臣子丰侯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帝喾高辛氏,名姬俊,又名高阳氏,号亡斤,公元前2315~前2213年待考,是轩辕黄帝
发布时间:2024-01-04 ► 详细

简姓的来源

简姓的来源

简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七。 1、源于姬姓,出自殷商晚期吴国君主姬季简,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姬季简,是吴国创始人之一姬仲雍的儿子,为吴国第三任君主。 史书记载,姬季简生
发布时间:2024-01-03 ► 详细

訾姓的来源

訾姓的来源

訾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訾枝
发布时间:2024-01-07 ► 详细

湛姓的来源

湛姓的来源

湛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省寿光县
发布时间:2023-11-26 ► 详细

别姓的来源

别姓的来源

别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别姓是别成子之后。 按照别义,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
发布时间:2023-12-13 ► 详细

伏姓的来源

伏姓的来源

伏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风姓 上古世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伏姓也是宓姓,宓姓也是伏姓,古代伏、宓两姓通用。
发布时间:2023-12-02 ► 详细

岳姓的来源

岳姓的来源

岳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源出于姜姓,汉族的岳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相传上古时代,尧帝时有诸侯四岳之职,又称太岳、岳伯,是炎国学经典农氏的后人,四岳是一种非常庄严
发布时间:2024-01-04 ► 详细

凌姓的来源

凌姓的来源

凌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系自姬姓。 春秋时卫康叔支子为周之凌人,凌人为《周礼》天官之属,掌管储藏冰及供应冰块之官,子孙以官为氏。 2、支出自水名。 凌,同淩,为水名
发布时间:2023-12-07 ► 详细

刁姓的来源

刁姓的来源

刁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系自竖氏。 春秋时齐桓公宠臣竖刁之后,其子孙以祖父之名为氏。这支刁姓的历史大约有26OO多年。 2、系自貂氏。 战国时齐国处士刁(貂)勃之后,见《姓
发布时间:2023-12-25 ► 详细

晋姓的来源

晋姓的来源

晋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出于姬姓,晋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汉族贵族姓氏,是中国大周王朝晋侯的嫡系后裔子孙。 周成王姬诵时期,唐国(今山西省冀城县西)有乱,周公旦平灭
发布时间:2023-12-25 ► 详细

滑姓的来源

滑姓的来源

滑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英贤传》载,“同公族后有滑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西周时有一个滑国,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国,国君
发布时间:2023-12-10 ► 详细

©2025 www.51sio2.cn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联系电子邮箱:电子邮箱
热爱伟大祖国 ♥ 维护民族团结 ♥ 弘扬传统文化 ♥ 促进社会和谐